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体系类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与我国银行体系突出风险点与应对措施方面论文范文资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体系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2-24

《我国银行体系突出风险点与应对措施》

本文是体系类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和应对措施和银行和风险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摘 要:金融监管在逐步加强,作为处于我国金融体系主导地位的银行,其风险问题不容忽视.我国银行体系突出的金融风险点主要包括:一是不良贷款问题.银行不良贷款绝对水平和未来形势仍不容乐观,应对不良贷款的支出已经严重影响了银行利润,不良贷款压力制约了银行对实体企业的支持力度.二是债券业务风险.银行资金大量流入债券市场,小型银行风险问题突出,部分机构的高杠杆操作提高了债券市场脆弱性.三是资产管理业务风险.表现为资金规模庞大,业务大量交叉,创新层出不穷,监管不足.除此之外,还有金融监管领域存在的问题.为应对上述金融风险点,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金融监管理念、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金融机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银行风险不良贷款资产管理业务金融监管

作者简介:

孙晓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近年来,金融风险问题引起了决策层面的高度重视,并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重要的位置.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从2016年末的数据来看,银行总资产占银、证、保总资产的逾90%,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近70%.金融业务交叉程度不断加深,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动规模也不断扩大,作为金融体系资金的主要提供者,银行对于金融体系的影响不断加深.为贯彻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要求,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银行体系的风险防控,开展了将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治理“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等工作取得积极效果,银行表外风险得到控制,跨行业、跨市场的复杂同业业务的快速增长势头得到遏制.但我国银行体系仍然面临突出风险,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涉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是防控风险的重点领域.虽然不良贷款恶化势头有所缓解,但总体水平仍处于高位,银行仍面临较大压力.同时,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所形成的交叉风险突出,资管业务等影子银行风险不容忽视,金融监管对银行风险状况的影响需要引起关注.

一、当前银行体系风险的总体状况

(一)信用风险状况

图12014—2017年三季度不良贷款率和关注类贷款率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银监会网站.

银行不良贷款率止升,关注类贷款率回落,持续恶化势头得到遏制.2017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67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分别比上季度和2016年同期回落2个百分点和141个百分点,增速比全部贷款增速低1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为174%,与上季度持平,连续20个季度持续攀升的势头得到遏制.关注类贷款余额为342万亿元,同比下降16%,本轮不良贷款爆发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6年同期增速还高达236%.关注类贷款率为356%,比上季度回落008个百分点,已连续4个季度出现回落.总体来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持续恶化的势头已经得到了遏制.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问题的高度重视,加大不良贷款、关注类贷款和存在风险隐患贷款的清收和回收力度,大力开展不良贷款打包转让,积极争取不良贷款核销.在新增贷款发放方面,商业银行普遍提高了风险控制力度,逐渐上收不良贷款高发地区分支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严格控制新增贷款流向,积极开拓政府类项目和个人贷款等信用风险较低的贷款领域.除商业银行自身努力之外,2016年末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趋于平稳,企业经营情况整体稳定,也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势的缓解提供了积极的外部环境.

债券违约事件持续频发,银行机构风险敞口较大.2017年1—10月,沪深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共发生债券违约事件35起,违约金额共255亿元,是2016年全年违约事件数量和违约金额的636%和652%.银行间市场第一次违约发生于2015年4月,随后逐渐代替沪深交易所成为债券违约的主要市场.我国银行间市场的债券承销和债券持有主体均为银行机构,其违约事件频发对银行机构的影响较大.银行间债券市场直接融资特点并不突出,发债融资项目由银行推介,购买债券的资金由银行间协调,银行机构持有债券的信用风险由自身承担,银行机构资金通过非法人类产品持有债券的信用风险由于刚性兑付等原因目前也无法转移给投资者.整体来看,与不良贷款问题较为类似,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风险还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内部.

面对当前严峻的不良贷款形势,商业银行仍然能够按照监管要求及时补充贷款损失准备金,维持充足的拨备水平,提高应对信用风险的能力.2017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已经达到313%,同比提高了004个百分点,保持持续上升趋势.2016年以来,拨备覆盖率结束了持续下滑的势头,总体保持稳定;2017年三季度末为18039%,同比提升487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的趋稳,一方面是商业银行大幅提取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拨备率持续提高,另一方面也受益于目前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势头得到遏制.

(二)流动性风险状况

同业存单推动银行主动负债占比提升.2017年10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中,金融债券余额(排除银行业金融机构相互持有部分)为457万亿元,占比为26%,比2016年末提高05个百分点,金融债券余额同比增速为522%,虽然2017年以来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位.银行机构通过金融债券开展主动负债逐渐成为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2017年1—10月,在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新增中,金融债券的占比为81%,其中1月、5月、8月和9月资金来源新增中,金融债券占比更是分别达到197%、136%、126%和138%.从金融债券结构来看,不排除银行业金融机构相互持有部分,2017年10月末,政策性银行债、商业银行债和同业存单的余额分别为1323万亿元、297万亿元和806万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084万亿元、045万亿元和179万亿元.同业存单已经成为银行机构通过金融债券开展主动负债的主要手段.从银行类型来看,中小型银行是银行体系内部主动负债的主体,2017年10月末中小型银行来自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往来资金为1085万亿元,大型银行仅为134万亿元.从中小型银行体系内部主动负债余额占资金来源余额的比例来看,近2年来也保持持续增长,至2017年1月末达到118%的高位,随后有所回落,2017年10月末为104%.

图22015—201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债券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注:金融债券金额已经排除银行业金融机构相互持有部分.

通过金融债券开展主动负债规模的快速增长,对银行机构负债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资金来源中的各项存款增速显著回落.2017年10月末,存款类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速为92%,2016年初以来共下降21个百分点左右.虽然银行机构在资金运用方面同样积极开展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等,但对各项贷款的冲击相对有限,目前各项贷款增速能够相对稳定地保持在13%左右.各项存款增速持续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导致商业银行存贷比指标持续走高,2017年三季度为7001%,同比提高了274个百分点.从另外两个主要的流动性指标来看,流动性比率指标处于合理水平,2017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为4917%,同比增长224个百分点,说明商业银行仍然能够重视加强流动性管理.但超额备付金率指标出现下降,2017年三季度末为142%,从2015年9月人民银行改革存款准备金考核制度,由时点法改为平均法以来,超额备付金率整体下行了1%左右.除制度因素外,超额备付金率的下行也表明了货币市场资金状况趋紧.

(三)市场风险状况

整体利率水平走高,利率债市场久期继续下行.经历了一年半左右时间的低利率后,2017年以来整体利率水平开始提高,尤其是1—3月利率水平上行速度较快,4月份以来利率上行压力有所缓解.2017年10月,7天回购定盘利率、3个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日平均值分别为322%、437%和373%.受平均剩余期限持续下行的影响,我国利率债市场久期继续保持下行,2017年以来,受利率走高的影响,市场久期下行程度进一步扩大.这表明我国债券市场受利率波动的影响程度减弱,由此减轻了银行机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债券资产的减值压力.未来国债市场平均剩余期限有望进一步下行,这主要受益于近年来我国短期国债品种的大量推出,尤其是2015年4月以来6个月期限的国债每月定期发行,2015年10月以来3个月期限的国债每周定期发行.

但对于国开债和政策性银行债,随着债券发行历史不断加长,未来平均剩余期限下行空间有限.

图32014—2017年代表性利率月度日平均值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FR007,Shibor_3M,10年期国债的原始数据来自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网站,图中数据经过作者整理.

银行交易性金融资产占比提高,受利率波动影响增大.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银行持有的这类资产主要是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的债券资产.2017年三季度末,沪深股市23家上市银行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总计305万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21%,近年来占比持续提高,分别比2015年末和2016年末提高了07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分类来看,近年来股份制银行交易性金融资产占比持续大幅提高,2017年以来有所企稳,2017年三季度末为22%,比2014年末提高15个百分点.城商行和农商行交易性金融资产占比2017年以来提高较大,共16个百分点.

二、银行体系面临的突出风险点

(一)银行不良贷款问题

这一轮银行不良贷款问题起始于2012年左右的长三角地区,并逐步向全国扩散,成为近年来我国银行机构面临的最突出问题.虽然2017年不良贷款率指标企稳,但不良贷款的绝对水平和未来形势仍需引起关注.不良贷款的持续压力对我国银行机构的信贷投放、业务发展、机构管理等经营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造成我国目前银行体系乃至整个经济领域诸多问题的根源之一.

1.不良贷款绝对水平和未来形势仍不容乐观

虽然2017年以来全国不良贷款率指标持续攀升的势头得到遏制,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关注类贷款率也实现了连续4个季度回落,但不良贷款问题远没有得到解决.一是不良贷款水平仍处高位且数量庞大.2017年三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为167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为342万亿元,合计相当于商业银行2016年净利润的3倍.二是商业银行消化存量仍需时日.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的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来看,2017年上半年分别为123%、1601%、1562%、1431%,虽然与2015和2016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高位.

2.应对不良贷款的资金支出严重影响银行利润

我国这一轮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从区域性爆发开始,至今已有5年左右的时间,期间我国宏观经济经历换档期,企业利润下滑、杠杆率较高、财务成本攀升、偿债能力下降.在此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目前能够维持在174%的水平,银行机构积极开展不良资产处置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打包转让和核销等处置方式造成了银行机构利润的严重损失.同时,我国商业银行2017年三季度末能够维持18039%的拨备覆盖率,银行机构为此也大幅压缩了当期利润,目前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已经达到了313%.从我国沪深股市上市银行数据来看,2014—2016年,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长分别为628%、52%和167%,而贷款期末余额同比增长分别为118%、104%和122%,资产减值损失增速远高于新增贷款增速.资产减值损失作为营业支出的组成部分,2013年与税前利润之比为176%,随后逐年攀升,至2016年达到461%.

3.不良率较高是银行资金无法流向实体企业的重要原因

银行机构市场化经营均有趋利避害的特征,在目前不良贷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银行机构主动避免涉足风险较高行业,将资金更多用于风险较低行业.从我国不良贷款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是不良贷款的高发区,以工商银行为例,2017年二季度末的不良贷款率为215%,其中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为441%和904%.与之相比,政府类项目和房地产项目信贷需求规模较大,不良贷款率较低,成为银行机构积极营销的对象,银行资金大量流入相关领域.

(二)银行债券市场业务的风险

我国近一轮债券牛市持续了两年多,债券发行规模快速增长,各类资金大量涌入,部分机构采取高杠杆博取高收益.2016年底以来,债券市场出现了较大波动,利率短期内明显走高,对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受金融去杠杆、央行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美国处于加息周期等内外部因素影响,未来债券市场很难出现大幅新增资金流入,债券市场已有风险问题会加速暴露.

1.未来债券到期数量大幅增加,再融资压力较大

2014年以来,我国企业发行债券的规模快速增长.中期票据市场由平均每年7000亿元左右跃升至2014—2016年的9780亿元、12780亿元和11450亿元,公司债(不含私募债)市场由平均每年1000亿元左右跃升至2015—2016年的5250亿元和12860亿元.我国企业类债券期限以5年期居多,3年期次之,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企业类债券到期数量将大幅增加.中期票据、公司债(不含私募债)、企业债合计总偿还量,将由2016年的11400亿元跃升至2017和2018年的14600亿元和15500亿元.大量到期企业债券需要再融资,一方面会对债券市场产生较大的冲击,进一步抬高利率水平,另一方面目前较高的利率水平也会提高企业再融资成本,为经营依然没有明显改善的实体企业带来更大负担.

2.银行资金大量流入债券市场

近年来,大量资金流入债券市场的推动力量是同业存单、同业理财、债券投资业务链条的形成和扩张.在此业务链条中,银行机构之间首先根据自身特点寻找合理位置,资金最终直接或委托非银行机构投资于债券市场.具体来看,同业存单方面,国有银行存款较为稳定,接收货币政策规模较大,同业存单发行规模不大.2017年6月末,国有银行和邮储银行同业存单发行占比仅为13%;股份制银行和部分规模较大城商行做大规模冲动最为强烈,同业存单发行最为积极,其他城商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传统存贷业务受阻的情况下,也积极参与同业存单赚取利润,股份制银行存单发行占比为437%,城商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其他银行机构占比为55%.银行理财方面,大型商业银行依靠销售渠道广、信用等级高的优势,可以抢占个人、机构客户、私人银行客户,小型银行对同业理财产品的依赖程度更强.最终,业务链条中,小型银行发行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直接投资或委托外部投资于债券市场,大型银行通过存款和非同业类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投资小型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同时还存在较大银行通过同业存单募集资金投资于较小银行的同业理财.

3.小型银行机构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在同业存单、同业理财、债券投资所形成的业务链条中,处于链条末端的直接或委外投资于债券市场的小型银行机构面临的风险更大.一是债券市场风险.大型银行处于业务链条前端,资产端的配置更多为小型银行的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小型银行处于业务链条末端,率先承受了债券市场风险,成为大型银行债券市场风险的缓冲.二是期限错配.为了提高资产端收益来弥补负债端成本的不断攀升,银行债券投资普遍提高久期,通常到期期限在2年左右,而银行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通常为半年左右,小型银行同业负债和债券投资模式存在较强的期限错配.三是流动性风险.2017年以来,我国利率中枢整体上移,增加了小型银行滚动发行同业存单和提前处置债券资产的成本.同时,银行之间购买理财的忠诚度也不高,同业理财流动性风险也较大.

4.高杠杆操作提高债券市场系统性风险

在长达两年多的债券牛市中,非银机构普遍采用高杠杆博取高收益,回购交易被各类机构普遍采用,证券公司和基金子公司的资管计划、私募基金等普遍采用分级模式,杠杆率进一步提升.从银行间市场来看,2014年证券公司和基金类机构质押式净正回购合计为148万亿元,2015—2016年分别达到343万亿元和506万亿元,增速分别达到1312%和475%,2017年上半年为202万亿元.机构高杠杆率操作提高了自身脆弱性,降低了抵抗风险能力.从债权市场系统性风险的角度来看,风险之间的传染性增强,市场风险更容易转化为流动性风险.在目前利率由低位向高位过渡阶段,高杠杆机构对利率上涨的承受能力较弱,被迫抛售债券降低杠杆率,并引发利率继续上行,进一步触及杠杆率略低机构的承受水平,由此形成机构降杠杆和利率攀升的恶性循环.利率风险引发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并形成两类风险的相互促进.

(三)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快速扩张,银行大量资金通过资产管理业务流向表外,突破原有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由于各类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纷纷涉足,资产管理行业资金规模迅速膨胀,机构间存在大量业务交叉,建立在有限基础资产之上的快速膨胀的庞大资金提高了体系的脆弱性.2017年11月,央行就《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我国资管行业统一监管取得了重大进展.

1.银行大量资金通过资产管理业务流向表外

通过资产管理业务,银行机构将原有存贷款业务转移至表外.从负债端来看,个人和企业存款转换成银行理财产品.2017年6月末,全国银行理财资金账面余额2838万亿元,其中个人类产品余额为1314万亿元,机构专属类产品余额为648万亿元,分别占比为463%和228%.两类产品与住户和企业存款之比为164%.从资产端来看,贷款业务转换成对接银行理财产品.2017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中有161%配置了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10%左右配置了权益类资产.银行体系通过存款准备金制度、资本充足率考核、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降低了靠负债运行的银行机构的风险.资产管理业务使得银行机构能够将表内的存贷款业务转移至表外,逃避相关制度约束,大幅降低了成本,但却提高了风险水平.

2.过度复杂提高资管行业整体脆弱性

资产管理机构间存在大量业务交叉,从资金来源方至资金最终使用方之间资金链条过长、业务环节过.加之不同类型机构对资管产品存在或明或暗的担保责任,资产管理业务过于复杂,相关机构责任很难有效区分,风险有效识别性较弱,提高了系统的脆弱性.以宝能万科事件为例,浙商宝能产业投资合伙企业的资金流入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和前海人寿,用于购买万科股票.浙商宝能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注册资金200亿元,其中1329亿元来自有限合伙人华福浙商定向资产管理计划,此计划为华福证券公司的通道业务.浙商银行理财产品资金通过五矿信托的通道业务进入浙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后,购买了华福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在整个链条中,银行理财产品最终投资了上市公司股票,其中经过信托和证券公司两个通道业务.

3.金融监管模式面临挑战

近年来,金融类和非金融类机构均对资产管理业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预期未来的大资管时代,纷纷涉足或者做大相关业务,使得资产管理行业机构庞杂、创新层出不穷、业务种类繁多,传统金融业务与资产管理业务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传统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边界也变得模糊.

一方面,资产管理业务逐渐形成对传统金融业务的替代,传统金融业务也开始向资产管理业务模式靠拢.银行机构通过理财产品对接项目实现了对传统存贷款业务的替代.证券公司及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基金子公司通过一对多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实现了对传统债券融资的替代.与此同时,传统金融业务也在发生转变,如新锐保险公司积极开展短期高回报万能险业务,资产端广泛配置于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业务形态更加趋近资产管理业务.由于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传统业务之间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

另一方面,非金融机构涉足资产管理业务使得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网贷公司线上募集资金、线下找项目,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线上推销消费贷款、线下找资金,金交所的理财产品也大量通过线上进行代理销售,借助自身平台优势投资相关项目.与私募性质的资产管理业务不同,这类业务依靠互联网可以大幅提高受众面,实现与传统银行业务、信托业务、公募基金业务的竞争,使得相应业务更大程度地向传统金融业务靠拢.从目前情况来看,非金融类资产管理机构资金募集和使用还缺乏有效监管,同时机构自身实力有限,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线上发售,受众面提高,风险事件处理难度增大.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实行的是集中的分业监管模式.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业金融机构、保险业金融机构作为金融机构统一由设立监管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地方政府设立金融工作办公室,监管地方性的类金融机构,如代理银监会管理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易场所等.在银行、证券、保险传统业务之间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的情况下,现有金融管理体制存在无法适应的情况.

4.资管行业监管框架的形成与挑战

我国目前实行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模式,面对各类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大量交叉,现有监管模式显得力不从心,监管协调不足.由此,形成资管行业统一监管规则得到普遍认可.2017年以来,统一监管制度制定进程加快,11月,人民银行就《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现有文件明确了资管业务和资管产品的定义,从募集方式和投资领域两个维度对资管产品进行了分类,将投资者分为不特定社会公众和合格投资者两类,成为制订相关制度的基础.未来资管业务监管原则将包括:严控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解决目前问题与留出发展空间相结合、积极稳妥审慎推进.目前的《指导意见》为资管行业统一监管指明了方向,从未来看,推进资管行业统一监管是大势所趋,但从具体过程来看,统一监管措施的推进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期限错配.从负债端来看,银行理财产品主要以1年期以内的短期产品为主,从资产端来看,按照工程施工周期,期限则通常达到3~5年.按《指导意见》给出的截至2019年6月的过渡期,银行控制期限错配风险的压力将陡增.二是刚性对付.《指导意见》提出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这是打破刚性对付的有效手段.但银行理财产品的吸引力在于安全性,短期内打破刚性对付将使赎回压力陡增.对于以债券为投资标的银行理财产品问题更加突出,按债券持有到期方式计算理财产品收益率银行承担风险有限,但按净值管理,银行理财产品将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

(四)金融监管领域存在的问题

1.监管不足导致我国资产管理行业通道化

金融危机后推出的刺激政策,使我国企业和银行都产生了强烈的信贷扩张冲动.在监管部门控制信贷规模的压力下,银行机构开始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对接信贷项目达到出表的目的.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无法直接对接信贷项目,通道业务便应运而生.开始涉足通道业务的是信托公司,2012年以后,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纷纷涉足,由此形成了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证信合作、银基合作、银保合作等各种形态的通道业务模式.面对各类机构争相开展通道业务的情况,各金融监管部门直到目前仍无法形成一个监管配合机制,导致监管套利行为盛行,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严重偏离代客理财和提高自身投资能力的本质.

2.监管制度执行不到位

我国已经建立了规模庞大的金融监管规章制度体系,但现实中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表现为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缓冲地带,容忍金融机构打擦边球,处罚机制执行不严格等.究其原因,一是监管部门存在适度监管的观念.目前金融领域的业务模式发展日新月异,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监管部门思想上存在适度监管的理念,对现有制度执行不到位.二是行业发展与风险防控的平衡把握不准.金融监管部门在对风险进行预防和处置的过程中,会掺杂考虑行业的发展问题,导致对各类潜在风险投鼠忌器.三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关系复杂.金融监管部门在观念上和现实中均存在扶持行业做强做大的义务,金融监管部门很难做到零容忍,很难做到违规必究.

3.非金融机构类金融业务存在监管真空

近年来,我国非金融机构涉足类金融业务大量涌现,风险事件也大量暴露,虽然与金融机构相比,涉及的资金规模还不大,但这类业务通常与居民联系密切,涉及人数较多、范围较高,风险发生后的牵扯面较高,容易引发社会问题.由于这类机构数量较多,准入门槛较低,人员流动较大,业务通常跨越不同监管领域,又通常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各金融监管部门介入意愿不强,导致监管真空问题大量存在.其中与银行体系风险密切相关的是个人对个人(P2P)网络借贷和区域性金融资产交易所资产管理计划等资产管理业务,一方面部分银行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利用这类渠道资金的企业可能同时利用了银行的信贷资金.虽然2016—2017年以来,我国逐步加强了对相关领域风险的重视程度,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三、应对措施

(一)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继续保持稳健的总基调,增强货币政策定力,形成稳定市场预期,维持金融机构逐步压缩表内外资产规模的态势,挤出金融体系内部循环的过量资金,稳步去除金融体系风险隐患.继续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强型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增强银银间回购定盘利率的影响力,形成我国货币政策的市场基准利率,引导以银银间回购定盘利率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交易的活跃度,提高利率传导效果.提高中期借贷便利(MLF)和补充抵押贷款(PSL)等货币政策工具对Shibor、国债收益率曲线、LPR等基础利率的引导作用,增强基础利率在债券发行定价等领域的参考作用.支持同业存单业务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公开、透明、高流动性的特点,将其打造为银行同业业务的主力产品.但要避免同业存单业务发展过快,造成部分银行机构主动负债水平过高,建议将同业存单纳入现有同业业务管理体系.

(二)发挥宏观审慎政策逆周期调控作用

协调货币政策手段,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坚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增强MPA考核政策的引导作用,赋予MPA考核更灵活的政策手段,实施非对称的差别准备金调节机制,增强达标机构存款准备金下浮空间.进一步扩大宏观审慎政策范围,重点研究制定资产管理行业宏观审慎逆周期调控政策,在现有资管行业统一监管框架下,与微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使资管行业真正回到受托理财的业务本源,有效降低资管行业潜在风险.重视对多牌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集团的管理,将重点企业纳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加强监管.由于此类集团下设机构众多、业务繁多、管理复杂、涉及多种金融牌照,建议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建立相应的监管框架.

(三)重塑金融监管理念

一是确立全面监管理念.所有金融活动都要在监管视野之内,所有的信息监管机构都要能看得到,所有的行为监管机构都要能监管到.二是确立依法依规监管理念.明确树立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权威性,对于现有制度,不允许监管主体自己去判断管还是不管,不允许市场主体自己决定遵守不遵守.对于需要进行政策扶持或政策豁免的行业或企业,应该首先体现在制度和文件上.三是正确认识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对于新出现的金融业态和业务,监管部门需要主动了解其运作机制,及时给出监管红线,根据业务发展情况逐步更新监管红线,达到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平衡.在业务发展成熟后,及时出台相关监管制度文件.

(四)协调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

逐步提高功能监管在整个金融监管体系中的占比,适应金融机构业务交叉扩大的趋势,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过度.一是明确功能监管和机构监管的界限.对于资产管理行业等共性业务,要发挥功能监管的主导作用.建议由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牵头制定规则,各监管部门制定相关细则,监管细则需要以功能监管规则为依据,并且监管强度不能弱于功能监管规则.银行类、证券类、保险类金融机构传统业务实施机构监管,金融控股集团监管纳入人民银行监管范围.二是建立有效的监管协调体系.发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在金融交叉业务领域监管协调功能,研究新出现的金融业态的功能划分问题,对于无法划分到现有金融功能的金融业务进行新功能定性,并明确监管归属.三是明确集团内部各金融功能相互独立原则,对业务形态已经成型的金融功能进行拆分,提高功能监管的效率.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需要对其资产管理业务进行拆分,成立相应子公司进行运营.

(五)金融机构要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一是加强流动性风险防范工作.银行机构要合理控制主动负债规模,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提高主动负债管理的能力,及时做好压力测试,提前做好备付金准备工作和融资安排工作,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银行机构要密切关注债市、汇市、股市波动的影响,完善应急预案,防范市场风险向流动性风险转化.二是注重金融机构的交叉风险.金融机构要平衡好金融同业业务利润与风险的关系,提高对风险的重视程度,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全面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金融机构要逐步摆脱对提供扩大投资范围和规避监管的通道业务的依赖,回归金融业务本源,降低金融业务跨行业、跨市场的复杂程度,避免系统性风险.三是主动打破刚性兑付.在有选择性的和数量可控的情况下,打破刚性兑付问题,使信用风险溢价真正体现出来,使整个金融体系摆脱为风险溢价买单的零和博弈.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分支机构和销售渠道的管控能力,要重视金融产品销售的合规问题,要加强内控管理,堵住内部漏洞.

参考文献:

1.连平、许文兵:《双重压力下的银行风险》,《中国金融》2017年第15期.

2.马玉荣、李佩珈、邓海清、郑联盛:《中国金融监管框架谋变》,《中国经济报告》2017年第9期.

3.祁红:《从“万宝之争”看中国混业经营、金融创新下的金融监管》,《西南金融》2017年第3期.

4.沈伟:《中国的影子银行风险及规制工具选择》,《中国法学》2014年第4期.

5.杨凯生:《控制试错成本是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导报》2016年8月17日.

6.张吉光:《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与应对》,《中国金融》2017年第5期.

7.张守川:《对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几点思考》,《国际金融》2015年第3期.

体系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

上文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应对措施和银行和风险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体系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体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