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公共文化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和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综述*基于CNKI文献量化分析有关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公共文化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3-12-29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综述*基于CNKI文献量化分析》

该文是公共文化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与综述和文献和CNKI类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围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基于CNKI(2008-2017年)十年样本文献进行文献量化分析.通过对样本文献的时间分布、引证文献、共引文献、关键词共现和其他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以梳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献量化

[分类号]G249.2

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蓬勃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成为新的时代命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能否切实公平地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2016 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政策的出台,实现了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与保障等有法可依.随着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今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心将逐步转移到实现均衡发展上来.在此社会发展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及其均等化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 数据来源及方法

笔者以CNKI为样本文献来源数据库,以“公共文化服务”并含“均等化”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时间为2017年6月18日,共得到文献775篇.其中SCI、CSSCI及核心期刊文献总量共155篇,剔除报纸报道、硕博论文、无关论文后共得到关联性较高的样本文献106篇.利用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以及Citespace等方法绘制出样本文献的研究发展图谱,对其发表时间、引证文献、共引文献、关键词共现和其他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以梳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研究进展.

2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时间分布

通过绘制样本文献的发刊时间与发刊数量关系图,可从时间维度上直观看出学术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的产出趋势.“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文献数量于2011年开始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2011年成为时间序列中的第一个关键节点;2015年对应研究文献数量达近年来峰值共28篇,并且年际间的文献增量出现小范围的波动,2015年之后又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2015年成为时间序列上的第二个关键节点.

2008年以前,学术界围绕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几乎没有涉及到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相关的研究.“十一五”规划是较早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国家级文件,随着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投入及一系列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工程的开展,2008-2010年间,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研究初期集中于初步探索阶段,文献数量较低,范围涵盖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现状、影响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因素、政府职责以及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布局等主题.2010年后关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呈现上升趋势.随着我国重点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的落实,促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全国文化基建项目稳步推进,群众文化机构数量有所上升,服务内容更加丰富,信息化水平也快速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并伴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颁布,掀起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的热潮.

2011-2015年间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发文量激增,占样本总量的68%,学术界开始更多关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聚焦不同群体间、地区间的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评价和服务水平差异比较,开始了因地制宜的均等化探索和学习.2015年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产出开始下降,但研究逐步深入到服务模式、文化效应与价值实现等领域,也开始出现诸如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等新的研究方向.

3 引证文献

引证文献是衡量学术文献影响力大小的重要因素,被引证的次数越多说明该文献学术影响力越大,越有价值.样本文献中引证最多也是出版较早的文献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罗尔斯《正义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这些学术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及其路径选择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罗尔斯认为正义的主题就是主要的社会体制分配基本权利与义务和确定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的分配方式,[1]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就是在确保社会成员文化权益基础上对文化服务这种利益进行分配,是实现分配正义的一种方式,是在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基础之上,确保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2]机会均等意味着尽管全体公民要素禀赋有差异,但接近和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和起点是公平的,平等主体间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得机会是相等的,即平均的正义.结果大体相等是考虑到全国各地发展情况、发展速度存在一定差距,要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地区无差异并不现实,需突出因地制宜的特点,根据各地区供给能力和公众需求,创新供给方式,实现按需供给的最佳状态,逐渐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陈立旭等学者认为因其具有非排他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决定了在推进均等化的过程中需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确保志愿参与的社会组织、承担服务责任的服务机构能够抛开民族、地域、收入差距的偏见,让全体公民都能获得与当下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相适应的文化产品与服务.[3]均等化的关键在于确保最低标准的公平,实现结果的相对公平,即分配的正义.

萨瓦斯对公私伙伴关系、公共服务民营化等内容的论述开辟了公共服务供给、政府再造的新路径.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必然结果.同处一个国家的社会各阶层、各类群体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服务条件、服务质量等的需求与期望纷繁各异,要实现服务的有效供给就必须确保对这些需求做出切实的回应.就我国现状而言,以政府为主导地位的供给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率,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公民需求必然存在着差异,这种方式无法实现完全与公众文化需求的良性对接,容易造成文化服务供需不匹配的局面,引发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事务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也可以考虑引入双元主体参与、三元主体合作、多元主体互动的供给方式.通过强化政府责任,完善公共文化投资体系,畅通需求表达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尽可能确保全体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4]

4 共引文献

除了早期的一些经典著作,部分学者的研究也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探索做出了贡献.表1是样本文献引排名前五的文献.

研究初期杨永等学者以财政投入为切入点对影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因素进行深入挖掘,随后也引发不少学者对地方财政公共文化服务支出效率、支出规模绩效评价、财政保障机制和财政激励等内容的研究.财政投入结构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的分配方式,区域间、城乡间、不同种类公共服务间的投入结构失衡,制约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供给主体缺乏动力、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不健全、不灵活等都是影响我国公共服务文化均等化的重要因素.[2]除了关注完善财税政策、信贷手段,建立多渠道的社会投入机制等具体解决措施之外,之后的学者立足全局,开始了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路.王列生等学者放眼于美、英、法的公共文化政策,通过中西比较、相互借鉴,从体制障碍、意识形态、利益配置等方面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详细论述.周晓丽等学者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分为权威型供给、商业型供给和志愿型供给,随着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共治模式也应运而生.[5]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道路模式理论探索的过程中,学者们也开始了对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践的探索,主要围绕评价指标体系和地区的覆盖范围开展对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评价研究.微观层面主要是选取与某项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多个指标,对全国范围、几个代表区域或者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比较.例如方标军等学者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为切入点,选取了公共图书馆年收入、财政拨款、总藏量、从业人员数、活动总量等12项内容作为评价指标,分别计算了公共图书馆资源分配均等化指数和公共图书馆服务提供均等化指数,以此分析江苏省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水平.[6]

宏观层面主要通过构建覆盖范围较广的基本公共服务评价体系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来衡量区域和不同群体间的均等化水平.例如彭尚平等学者对成都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王新民等学者基于我国31个省域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所涉及到的内容较为丰富,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通过选取几个能够反映该领域实际情况的有代表性的指标,例如教育方面选择“教育支出占地方一般财政支出的比例”“中小学生均教育事业经费支出”等指标,文化方面选择“文化事业机构数”“组织文艺活动次数”等指标进行不同时空序列的分析和比较,从总体上把握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内容主要是按照不同的服务阶段例如“投入—产出—受益”过程,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文化事业具有一定公益性可以均等化,例如公共图书馆、乡镇文化站这些最基本的文化事业应该列入,所有公民都有权享受公共图书馆的借阅服务,提供服务是政府职责所在,而文化产业带有较强的市场性,通常很难均等化.[7]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日益成为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热点内容.近些年国家有关部门也积极推进了一系列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重大数字文化工程.2015年6月,下发《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号召各地区加强对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完善工作机制,结合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步伐.各省建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利用自身优势建设了不同的服务项目,例如北京市的精品文化资源库、戏曲舞台,天津市的家庭虚拟图书馆服务,内蒙古的草原文化、草原艺苑服务,福建省的闽台文化服务等,创新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极大程度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但由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起步较晚,各地虽然积极进行建设,但尚未达到可均等化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建设工作的完善,未来可以考虑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范围.

5 关键词共现

关键词共现研究是通过提取样本文献中的关键词,通过关键词的演变、聚类反映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变迁.笔者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的关键词共现频次大于7次,排名前7位的关键词(见表2),作为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核心.根据样本文献关键词聚类得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关键词聚类的知识图谱(见图3).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于2008年在我国学术界初现,随后关于均等化的探索逐渐深入.由于样本文献以“公共文化服务”并含“均等化”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所以“公共文化服务”和“均等化”成为关键词共现网络的核心.早期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理论推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并为公共服务市场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文化产品按照主流观点分为纯公共文化产品、准公共文化产品和私人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是纯公共文化产品与准公共文化产品的集合,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则是“纯度”最高的公共文化服务,非竞争、非排他以及较强的外溢性决定着其供给必须兼顾效率公平.[8]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服务供给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不少学者以各地公共图书馆为缩影进行研究,以对比、折射出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研究提升服务效能的路径.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长期目标,首要任务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没有标准就无法衡量均等化的实现程度.“十三五”时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主要发展指标包括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文化馆(站)年服务人次、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国民综合阅读率等,把庞大的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转化为一些具体目标和指标,通过精细化设计和目标管理等方式,有利于加快均等化实现的步伐.

6 学科分布与合作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样本文献主要分布于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样本文献中,属于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文献占总量的64.5%,不难看出已有文献中,综合性的学科交叉研究较少,且研究作者间的合作程度较低,分布松散,尚未形成紧密的合作研究共同体.

哲学与人文科学学科侧重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的探索,如柯平[9]、陈昊琳[10]、张波[11]、杨泽喜[12]等学者;社会科学侧重对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证分析,如方标军[6]、王洛忠[8]、李国新[13]等学者.样本文献中,不少研究带头人如杨永、吴理财、柯平等学者研究项目都有基金依托,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向前迈进.

7 结语

我国学者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大量积极的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实践与我国公共政策相互推动促进,“十一五”规划是较早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国家级文件,随着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投入及一系列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工程的开展,促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伴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颁布,掀起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的热潮.但学者间研究相互合作的程度较低,目前尽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文献数量有下降趋势,但不同学科之间研究的相互交叉,也会催生一些新的研究方向,例如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的运用而产生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这些新的研究方向,仍然是炙手可热的研究主题,将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沪宁.罗尔斯《正义论》中译本序[EB/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4985.html.

[2] 杨永,朱春雷.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三维视角分析[J].理论月刊,2008(9):150-152.

公共文化论文参考资料: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本文点评:本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综述和文献和CNKI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公共文化本科毕业论文公共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